网站首页生活常识 >正文
科学家已经证明,光污染(尤其是蓝光)可以在短短几晚后改变鱼类的行为,并对它们的后代产生连锁反应。来自中国的团队研究了雌性斑马鱼在夜间暴露于人造光后的反应,人造光被认为是世界光污染的主要来源。
连续 9 个晚上,鱼儿在夜间暴露在不同波长的人造光下,这导致它们游动减少、彼此靠得更近,并花更多时间待在水族箱壁附近。这些焦虑行为在所有波长的光下都可见到,但蓝光中短波长的光导致的变化最快、最强烈。
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光污染会产生长期影响:暴露在光下的母亲所生的后代游泳能力下降,尽管它们自己从未暴露在光下。这项研究发表在《整体环境科学》杂志上。
夜间的人造光会给原本漆黑的地方增加光亮,从而污染环境。室外的灯光整夜照亮街道、建筑物和工业区,室内的灯光则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直到晚上。
众所周知,夜间的人造光会扰乱由光明和黑暗的循环协调的生物过程的自然节律,从而对大多数生物造成影响。
“睡眠是动物的主要生理过程之一,但夜间的人造光会干扰睡眠,所以我们很好奇,这对它们的生活能力意味着什么。换句话说,这对它们的行为意味着什么?”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马克斯普朗克动物行为研究所的博士生 Wei Wei Li 说道。
“我们在研究中使用的光照水平与我们在户外放置的众多光源在夜间照射到动物家中的光照水平相匹配。我们发现,仅仅几个明亮的夜晚,鱼及其后代的行为就受到了极其强烈和明显的负面影响。”
蓝光的危害
由于已知夜间人造光会因人类暴露在蓝光中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研究小组想知道不同波长的光是否也会对鱼类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他们让雌性斑马鱼整夜暴露在 10 种光照条件下:可见光谱中的 9 种不同波长以及白光。灯光设置为 20 勒克斯,大约相当于远处路灯的强度,也是动物在户外环境中暴露的强度。
他们发现,经过 8 个晚上的光照后,所有波长的鱼都减少了游动,彼此靠得更近,并花更多时间靠近水族箱的墙壁,这种行为被称为“触性趋化”或贴壁,是动物焦虑的表现。然而,蓝光的影响可以更快地显现出来,只需 5 天的光照,其中 470 nm 的光的影响最强。
“这与人类已知的现象一致,即接触电子显示屏的蓝光对我们的睡眠以及其他生理周期的影响最大,”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在马克斯普朗克动物行为研究所从事这项工作的阿尼什博斯 (Aneesh Bose) 说。
这项研究的目的并非揭示某种机制,但作者推测睡眠不足可能是数据模式背后的原因。他们发现,行为变化在暴露五到八晚后才显现出来,而不是立即显现出来,这可能是睡眠不足造成的。
“这种鱼可以熬几个通宵,但是经过太多个晚上的睡眠中断,它最终还是追上它们了,”现任瑞典农业科学大学研究员的博斯解释道。
持久的变化
研究还发现,光污染的影响并不只限于个体,还会传递给后代。研究中的雌性斑马鱼在夜间接触人造光后,被允许繁殖,研究小组在自然光条件下养育它们的后代。
15 天后,研究人员使用专门设计的自动跟踪软件测试了幼鱼的游泳行为,该软件旨在量化小鱼的活动水平。暴露在灯光下的母鱼的后代尽管从未在夜间接触过灯光,但白天的活动却减少了。
“我们发现光污染扰乱了鱼类的自然行为,这种扰乱可能会对鱼类的健康和表现产生影响,”该研究的最后一位作者、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段明说。
为了减轻夜间人造光对野生动物造成的这些影响,作者表示,需要特别注意人造光源发出的光。Duan 补充道:“我们在夜间照明的许多地方都靠近动物栖息地。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动物试图睡觉的地方尽量减少使用蓝色波长光源。”
版权说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
- 2024-09-25用原子书写可以改变量子设备的材料制造
- 2024-09-24大规模动物灭绝一种新工具可以揭示大型哺乳动物数量下降的原因
- 2024-09-24新方法或可产生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改良信使RNA
- 2024-09-24研究人员正在将技术商业化将垃圾转化为无塑料可生物降解的包装
- 2024-09-24实验室可以创造出其他行星上生命的潜在指标
- 2024-09-24研究人员揭示细胞膜中胆固醇结构的关键见解
- 2024-09-23研究人员在偶数层 MnBi₂Te₄ 中观察到反铁磁二极管效应
- 2024-09-23犀牛数量略有增加但偷猎行为也有所增加
- 2024-09-23创新统计方法揭示单细胞RNA测序的新见解
- 站长推荐
-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