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飞网

网站首页生活常识 >正文

与许多其他动物不同人类的男性和女性婴儿数量几乎相等

开心的月饼 2024-10-18 17:28:23 生活常识

我们知道男孩和女孩的生育率大致相同。但是,如何以及为什么会达到1:1的比例呢?一篇新论文在庞大的人类数据集中搜索导致1:1性别比例失衡的基因变异,并测试性别比例的生物学和理论规则。

与许多其他动物不同人类的男性和女性婴儿数量几乎相等

是什么导致了1:1的性别比例?

早期的科学家认为是上天的恩赐保证了“每个雄性都应该有自己的雌性”。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性染色体才是性别的真正决定因素。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男性有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男性特有的Y染色体。

Y染色体携带一种名为SRY的男性决定基因,该基因启动细胞脊向睾丸的分化。胚胎睾丸产生雄性激素,指导胚胎发育为男孩。如果没有SRY,则会激活另一条途径,形成卵巢,胚胎发育为女孩。

1:1的比例是由精子和卵子中X和Y染色体的分配方式决定的。我们的细胞都有两组染色体,组成我们的基因组,一组来自父母。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使精子和卵子只具有一组染色体,因此受精卵再次具有两组染色体(一组来自精子,另一组来自卵子)。

因此,精子都获得每条染色体的单个副本,并且只有一条性染色体,要么是X,要么是Y。XX雌性产生的卵子只有一组染色体,所有卵子都带有X。

当精子与卵子受精时,精子携带的性染色体决定了婴儿的性别。从母亲那里获得一条X染色体,从父亲那里获得另一条X染色体的胚胎注定会是XX女孩,而从父亲那里获得Y染色体的精子的胚胎将发育为XY男孩。

因此,精子中XY比例为1:1应该产生XX女孩和XY男孩比例为1:1。

性别比例变化

但在动物界,1:1的比例也有很多例外。有些基因突变会破坏X和Y染色体的有序分离,或者优先杀死雄性或雌性胚胎。

为什么性别比例要固定在1:1?毕竟,几只雄性就能使多只雌性的卵子受精。

事实上,对于许多动物来说,性别比例不平等是常态。例如,鼠类大小的有袋动物斯氏袋鼩(Antechinusstuartii)的雄性比例仅为32%,即使在出生时进行评估也是如此(因此并不是说男婴死亡率更高)。

许多鸟类的性别比例远非1:1,有些表现出生态意义上的非常特殊的适应性。例如,第二只孵出的笑翠鸟幼鸟的存活几率较低,因此通常是雌性,即最有可能存活的性别。

此外,还存在非标准性染色体系统。例如,极地哺乳动物和奇异啮齿动物就以这样的系统而闻名:突变的X染色体压制SRY以形成可生育的XY雌性,或者突变的SRY不起作用。在这些物种中,雌性占主导地位,这对于必须在短暂的夏季完成所有繁殖的哺乳动物来说是有道理的。

昆虫是其中的佼佼者。一种极端的例子是一种螨虫,其雌性和雄性比例为15:1。在许多果蝇物种中,95%的精子携带X染色体,因此后代大多为雌性。

人类的性别比例为何是1:1?费舍尔原理

那么,如果性别比例如此可塑,为什么人类(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会选择1:1的比例呢?伟大的英国统计学家罗纳德·费舍尔(RonaldFisher)提出,性别比例是自我修正的,除非有进化力量选择扭曲性别比例,否则性别比例将趋向于1:1。

这个论点很简单。考虑到每个婴儿都必须有一位母亲和一位父亲,如果某一性别出现缺陷,那么稀有性别的父母将比常见性别的父母拥有更多的孙辈。

例如,如果男性是较为稀少的性别,那么偶然生儿子多于生女儿的父母将比生女儿多于生儿子的父母留下更多的孙辈。因此,生儿子的基因将得到增强,直到达到平等。

那么,我们是否看到人类家庭中儿子与女儿的性别比例存在可测量且可遗传的偏离1:1的情况?那么Fisher原则又如何呢?是否有证据表明强大的进化效应将人类人口性别比例限制在1:1呢?

在本周发表的新研究中,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宋思亮和张建志对来自英国的大量人类数据集进行了详尽的检查,发现答案是肯定的“不”。他们确实发现了两种影响性别比例的基因变异,但这些变异似乎不会通过家庭遗传。

那么,为什么人类会遵守1:1规则呢?这是否只是统计上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家庭的孩子数量都相对较少,以至于即使偏离1:1的比例很大,也会在许多家庭中趋于平衡?

有些家庭的基因变异导致儿子多于女儿,而另一些家庭则生女儿多于儿子。宋和张的分析表明,这种高变异性是证明任何系统性偏差的部分问题。

另一种可能性是人类面临特殊的进化限制。也许人类的一夫一妻制倾向给人类带来了额外的进化压力,迫使他们以一种不适用于其他动物物种的方式遵守费舍尔原则。

无论答案是什么,宋和张的这篇论文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并将刺激对人类性别比例这个长期存在且令人着迷的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版权说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


标签:

站长推荐
栏目推荐
阅读排行